2009年11月28日

六道輪回圖

緣起緣滅

圖一

“六道輪回圖”是佛教人生觀的物化表述。它以具體可視的形像,闡述了佛教因果論、因緣說、業力說的基本教義 圓環形的圖案表示永遠繼續之生死。整個輪回圖被巨大而凶猛的魔王閻羅法王四掌支撐著,像征把整個世界都控制在掌中的無明。大輪分為三至四層:輪心畫鳩(或雞)、蛇、豬,分別代表著貪欲、嗔惡、愚痴三毒,像征眾生輪回之苦的根源;比圓心略大一圈的畫面畫著直立和帶索倒懸的人,分別像征著善趣和惡趣;其外一圈內輪分為六格,即上述之六道或六界;最外圈又分割為十二個代表十二月轉生因果的圖案,稱十二緣起支,像征著佛教十二因緣說中的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死。此圖通俗地說教了佛教輪回思想,以勸戒和引導更多的人從善、修法、積德。





圖二

1.圈內核心這三種動物,分別表義貪、瞋、痴這三毒。這三毒念,是凡夫的根本煩惱,也是令我們不斷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由於我們凡夫最根本的愚痴,我們才會對外境事物生出貪欲,又在得不到欲得的事物時生起瞋恨心,這便是貪及瞋源出於痴的情況。在圖的中央最內圈中,蛇及鴿都畫成由豬的口而出,這就正是表義貪欲及瞋恨源出於愚痴。

2. 在輪心中央向外數的第二圈,是有關生、死及中陰的教法圖示。環的半邊是黑的,另半邊則是白的。在黑的半邊環中,畫著帶索倒懸的人這是代表了將投入畜牲、餓鬼及地獄道的中陰身。這半個環,開示說眾生因貪、瞋、痴三種煩惱驅使(即內圈的鴿、蛇及豬所表)造作黑業或不善業(此半環的底色為黑色,表示了黑業),便會在死後感召黑業果而投生於畜牲、餓鬼及地獄道中。圖中眾生的頭部都向下,表示這三種生命形式是痛苦的下道轉生。在另邊環中,背景是白色的,內有三個頭部向上的圖像,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這半邊環,開示說眾生因造作白業(以白背色所表),將感召業果而於死後受生於天界、阿修羅界或人間。這三種生命形式比前述的三惡道較為少苦,故稱為「三上道」或「三善道」。





圖三 地獄道(六道之一)

在六道之中,生於地獄道內所受的苦是最為可怕的了。在生死大輪的中圈內,便描述了地獄道眾生之景況。地獄道其實細分為八大熱地獄、八大寒地獄、近邊地獄及孤獨地獄四大部份。在圖中,由於空間所限,這裡選講其中黑繩地獄的部分苦難。

在黑繩獄中,眾生被強行按在燒熱至火紅的鐵板上。因其業力故,牠們會遇到獄卒以燒紅的鐵在牠們身上烙上印痕,獄卒再依烙痕以大刀把牠們的身體切割成一塊一塊。在被肢解時,牠們的痛苦並不同人類被肢解時所受之苦。在人間,如果你的手被切了下來,你當然會感到斷肢處痛楚不堪,但你不會同時感到斷脫下來的手仍有其自己的痛楚。在地獄中,因為其中眾生之業力,斷下來的肢體部份各有自己的痛楚,所以眾生被肢解時所感到的痛苦萬倍於人間被肢解的情況。這一種大苦,並不因死亡而告終。眾生會在重活後,再次被肢解受苦。在這裡的生命,便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被每天重覆肢解多次,直至業報耗盡方休。佛經上記載,等活地獄平均壽命為二十六萬二千億人間年,而生於黑繩地獄中的眾生壽命及受苦的年期比這二十六萬二千億人間年還要長若干倍!

甚麼眾生會生於地獄道呢?一般來說,造作惡業(如殺生、邪淫、偷盜等十不善業)者,於因緣成熟時便會生於三惡道中,最重惡業者當生地獄道、中者生於餓鬼道、小者生於畜牲道中,但這只是極為概略的講解。若要細說的話,某些不善業與某些惡道有特別的關連,例如有能力施捨助人而不願施捨的人,果報便是生為餓鬼。此外,某類不善因會導致生於某幾個地獄中。總之,我們造作的因是甚麼,在適當的時候便會牽引相應的果報。這些並非上天給我們的懲罰制度,而是一種自然的定律 - 某種特定的因遇上某種特定的緣便會結某種果,其中並無甚麼迷信或神秘之處!






圖四 餓鬼道(六道之一)

餓鬼雖然有不同種類,但牠們大多卻都承受著同樣的冷、熱、飢、渴、疲累不堪及被同類中較有威力者欺壓等苦楚。

如:外障餓鬼。牠們因為過去的業,便遭遇種種外在的障礙,令其不能得食。在大白天,溫暖的陽光反會令牠們感到寒冷;在晚上,月光卻令牠們感到熱不可當。牠們的肚子十分大,常感極端肚餓,但卻難找到食物。牠們的頭及肚子極大,腳卻似快斷的乾柴似的,乏力地支撐著步行。即使在遙遙見到有食物時,待牠們花盡精力走近一看,食物便會變為各種不能吃的東西,飲品化為膿尿等不可飲的東西,這是由於牠們本身的業力所障。世上同樣的一杯水,客觀上來說它便是這樣的一杯液體,但眾生各因不同福報而見它為不同的東西。天界眾生因福報極高,見到它是一杯美味的甘露。人間眾生福報中等,見到它便只是一杯平平無奇的水。上述的外障鬼,卻會因自己的福報低下,見到它卻會視為膿尿等不能飲用的物質。所以,這一類餓鬼痛苦地長年東奔西跑,卻難以找到可供飲食的物質,這種痛苦是很悲慘的!牠們身心俱長年感到痛苦,難以得到一剎那的溫飽及休息。

生於餓鬼道中的業因,包括了慳吝不肯布施助人、偷盜三寶財物取來私用及見人有難而不肯施助等等不善。餓鬼的壽量不定,有些甚至可以長達幾萬人間年。





圖五 畜牲道(六道之一)

畜牲道的眾生,散居於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有的住在我們能見到的地方,有的則住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牠們的壽命,有短至一日夜者(如某些昆蟲),亦有長至經劫者。大的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的則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牠們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的、卵生的、濕生及化生的都有。

畜牲道的眾生,要承受野外或其他居處的寒熱、長期不夠食物及在大自然中互相噉殺等等。不單大的畜牲會捕吃小的生物,有些小的動物也會穿透大型生物的身軀,鑽入牠們體內,令其受苦不堪。在大自然中的生物,要逃避其他生物的威脅,連少許的安全感也不易得到,長期活在恐慌之中。被人類畜養的動物,則被穿鼻、烙印、鞭打及勞役,同時也會被宰殺為食。






圖六 人道(六道之一)

人間的受生方式是胎生。有因緣受生人間的中陰身,具有人形的身相。中陰身在業力成熟時,便遇上其下生父母交合的情景,心識便投於父母精血之中結胎。如果胎兒與父母間的因緣較屬和諧的因緣,兩代便會相處愉快,甚至在母胎中時,胎兒也不會令母親感到太大的痛苦。如果雙方因緣並不協調和諧,則懷胎時痛苦不堪,孩子出生後也會令家庭不和諧。因此,西藏人便習慣把不肖子女罵作「來討債的」!

人間的苦有很多,但可把它們歸納為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等。






圖七 阿修羅道(六道之一)

阿修羅道中,有一棵如意果樹,樹身在阿修羅道世界,樹頂卻延伸至天界之中。三十三天的有情,可以盡情享用這樹所結的果實,但阿修羅眾生卻無法享受果實,所以便十分妒忌。阿修羅本來就是妒心及瞋心極強的有情。他們不甘天界眾生坐享其成,所以便會常常嘗試以斧頭砍斷如意樹,以令大家都沒好處。但天界的眾生只需由上灑下一種甘露,樹便會馬上重活過來,這只令阿修羅更加生氣和妒忌。同時,天道中的有情,常對阿修羅世界中的女色垂,時常搶奪阿修羅女。為了這些原因,阿修羅便常常向天界宣戰。

甚麼有情才會投生於阿修羅道中呢?生於此道中的眾生,通常是有當生於天界的福報及善業力,但瞋恨及妒忌心強者。這些眾生雖有極大的善業力,卻因其瞋恨之習氣,便不能生於天界,而生為阿修羅這一種似天而非天的生命形式。






圖八 天道 (六道之一)

天界分為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天。

要生於欲界天中,必須具有極大的善業力。欲界中的天道有情,全都是在蓮花中化出的,並不經胎生或卵生。他們的身體自然放出大光明,堪比日月,所以天界並不需以日月來計時,而以天界中的蓮花之一開一合為一天,此亦即人間的許多年了。如果以人間年來計算,欲界及色界天中的有情,壽命長達數劫。在這長時間內,他們不需工作,飲食隨處可得,也不會遭遇病苦及老苦等。他們的大半生,每天都在嬉戲享樂,唯獨是臨死前或在與阿修羅開戰時才會遇到痛苦。

由於欲界天中的眾生享樂極大,他們的胸襟都比較廣闊,沒有甚麼憂苦或仇恨心。有趣的是,正由於他們缺乏爭戰心,在有必要抵抗阿修羅的進攻時,天界眾生在出征前會先行到天界中一個稱作「鬥爭洲」的地方,令自己生怒及培養情緒,否則便全無士氣!

雖然欲界天有情的福樂極大,他們卻也並非全無痛苦。在與阿修羅作戰時,他們或會受傷。有時候,他們又會被更大的天神欺侮,或者因自己的榮華不及其他天界有情而感到自卑。此外,由於他們能知自己的前生及預見未來的一生,在臨死前他們便經歷很大的恐懼。在臨死前的數百人間年,他們的體光開始變暗,天衣會出現骯髒的污垢,身體發出臭味,甚至會坐立不安。天界的有情是有極度潔癖的。此時友人都會離棄體發臭味的臨死者,留下他孤獨地面對死亡。 在臨死前他們便經歷很大的恐懼。在臨死前的數百人間年,他們的體光開始變暗,天衣會出現骯髒的污垢,身體發出臭味,甚至會坐立不安。天界的有情是有極度潔癖的。此時友人都會離棄體發臭味的臨死者,留下他孤獨地面對死亡。


篇幅有限關於最外圈的“十二緣起支”留作:《人生苦難的根源-簡介六道輪回圖下部》續接。

由於攝者並非專業宗教理論研究者。圖片解說中難免有所疏忽或誤解之處敬請給位博友指正。

 
【原创摄影】人生苦难的根源-简介六道轮回图(8P)上部 - 缘起缘灭随缘的日志 - 网易博客
http://mr2008sjy.blog.163.com/blog/static/86174330200901821218290/

2009年11月27日

印光大師開示:決定往生

印光大師下列開示,言簡意賅,意義非凡: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冊》p348《復葉福備居士書一》 http://www.amtb.org.tw/pdf/rb16-08-01.pdf)

印光大師開示:修行之要 (五停心觀)

修行之要,在于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當于平時,預為堤防。則遇境逢緣,自可不發。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如不能諦了我空,當依如來所示五停心觀,而為對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調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隨境轉也)

所謂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

貪者,見境而心起愛樂之謂。欲界眾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愛而生。若能將自身他身,從外至內,一一諦觀。則但見垢汗涕唾,發毛爪齒,骨肉膿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屍,汙如圊廁。誰于此物,而生貪愛。貪愛既息,則心地清淨。以清淨心,念佛名號。如甘受和,如白受采。以因地心,契果地覺。事半功倍,利益難思。

瞋者,見境而心起忿憎之謂。富貴之人,每多瞋恚。以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違忤,即生瞋怒,輕則惡言橫加,重則鞭杖直撲。唯取自己快意,不顧他人傷心。又瞋心一起,于人無益,于己有損。輕亦心意煩燥,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

愚癡者,非謂全無知識也。乃指世人於善惡境緣,不知皆是宿業所招,現行所感;妄謂無有 因果報應,及前生後世等。一切眾生,無有慧目,不是執斷,便是執常。執斷者,謂人受父母之氣而生,未生之前,本無有物;及其已死,則形既朽滅,魂亦飄散, 有何前生,及與後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說執常者,謂人常為人,畜常為畜;不知業由心造,形隨心轉。古有極毒之人,現身變蛇;極暴之人,現身變虎。當 其業力猛厲,尚能變其形體;況死後生前,識隨業牽之轉變乎?是以佛說十二因緣,乃貫三世而論;前因必感後果,後果必有前因。善惡之報,禍福之臨,乃屬自作 自受,非自天降;天不過因其所為而主之耳。生閉環,無有窮極;欲復本心以了生死者,捨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貪瞋癡三,為生死根本;信願行三,為 了生死妙法。欲捨彼三,須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滅矣。

印光大師開示:放下身心世界

    宜將一切家事,並自己一個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作將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雜念。能如是者,壽已盡,則決定往生西方,超凡入聖。壽未盡,則決定業消病癒。慧朗福崇。

    若不如是作念,癡癡然唯求速癒,不唯不能速癒,反更添病。即或壽盡,定隨業漂沈,而永無出此苦娑婆之期矣。

印光大師開示:堅定其心努力修持

人生世間,數十年即成古人。此數十年中,若不努力修持,則前途之險,不可言喻。既發心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實為多劫善根所致。然須堅定其心,只期愈入愈深,愈修愈切。萬不可一時高興遂發心,及乎久久,則置之腦後,不復顧也。

汝名念橋,橋乃過度人之要物。若無橋,則彼此往來,頗形不便。淨土法門,乃從生死此岸,過涅槃彼岸之大法橋。汝能自行化他,自他皆可過度。故為汝取法名為慧度。以若有智慧,則由此岸登彼岸。若無智慧,則永劫在生死苦海中,莫之能出。

既皈依受戒,當嚴持勿犯。否則成兒戲佛法,罪過之極。

其居心必須主敬存誠,克己復禮。

其行事必須孝慈友恭,真實無偽。

又須以淨土利益,上而勸其父母,下而勸其妻子,中而勸其兄弟朋友鄉黨鄰里。若自若他,咸須敦篤倫常,恪盡己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愛惜物命。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若能如是,可謂真佛弟子。否則有名無實,但得空名,毫無實益。

印光大師開示:示修持方法-瞋心

 瞋者,見境而心起忿憎之謂。富貴之人,每多瞋恚。以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違忤,即生瞋怒。輕則惡言橫加,重則鞭杖直撲。唯取自己快意,不顧他人傷心。

    又瞋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輕亦心意煩躁,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

    昔阿耆達王,一生奉佛,堅持五戒。臨終因侍人持拂驅蠅,久之昏倦,致拂墮其面。心生瞋恨,隨即命終。因此一念,遂受蟒身。以宿福力,尚知其因。乃求沙門,為說歸戒。即脫蟒身,生於天上。

    是知瞋習,其害最大。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古德云: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學菩提道,忍辱護瞋心。

    如來令多瞋眾生作慈悲觀者,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是過去父母,則當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豈以小不如意,便懷憤怒乎。既是未來諸佛,當必廣度眾生。倘我生死不了,尚望彼來度脫。豈但小不如意,不生瞋恚。即喪身失命,亦只生歡喜,不生瞋恨。所以菩薩捨頭目髓腦時,皆於求者,作善知識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無上菩提道想。觀華嚴十迴向品自知。

     又吾人一念心性,與佛無二。只因迷背本心,堅執我見。則一切諸緣,皆為對待。如射侯既立,則眾矢咸集矣。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佛心空無所有。猶如虛空,森羅萬象,無不包括。亦如大海,百川眾流,無不納受。如天普蓋,似地均擎,不以蓋擎自為其德。我若因小拂逆,便生瞋恚。豈非自小其量,自喪其德。雖具佛心理體,其起心動念,全屬凡情用事。認妄為真,將奴作主。如是思之,甚可慚愧。

     若於平時,常作是想。則心量廣大,無所不容。物我同觀,不見彼此。逆來尚能順受,況小不如意,便生瞋恚乎哉。

印光大師開示: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娑婆世界,是一大冶洪鑪。能受得烹煉,則非世界中人矣。不能受得烹煉,則烹煉之大冶洪鑪,反為毒器,為苦具。是在各人能自得益耳。同室之人,固宜於閑暇無事時,委曲宛轉,開陳至理,令其心知有是非可否。則心識不知不覺,漸摩漸染而為轉變。至其愚傲之性發現時,可對治,則以至理名言,和氣平心以對治之。否則任伊,一概置之不理。待其氣消,再以平心和氣,論其曲直,久之則隨之而化。若用強蠻惡辣手段,斷非所宜。以彼有所恃,(所恃者子女也,)兼失子女觀法之訓。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的宗旨

念佛的宗旨,
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
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
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
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
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
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
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
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
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
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
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修行的祕訣

【眾生即自己】

在「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中講到「十普」,「普」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圓滿的包括虛空法界。佛說這是真正的自我,諸佛覺悟就是悟的這件事,眾生迷失也是迷的這件事。諸佛明瞭虛空法界是自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眾生不曉得,以為枝葉就是自己。譬如一棵大樹,眾生以為樹上的一片樹葉是自己,這片樹葉跟其他樹葉各自獨立,不相關聯,於是形成了自私自利,害人害己。世間人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損人可以利己,殊不知損人決定損己。

最近二、三十年來,常聽到有人在做尋根的工作,這句話很有意義。有尋根的觀念,就是從根本上開始覺悟,稱為「始覺」。你要是能尋根,最後就能明心見性,找到宇宙萬有的根源,根源是一個根生的。尋到根時,才真正明瞭樹根生樹幹,樹幹生枝,枝生樹葉,這些全是自己,是一個整體。這個根就是大乘佛法所說的:一心、真如、自性。佛用這麼多名詞說明一樁事,用意是教我們不要執著言說相、名字相,才能了解事實真相。眾生為什麼迷?就是執著在言說相、名字相,離開分別、執著就恍然大悟,原來虛空法界是自己。

好比我們全身是個整體,身體生病的部分是凡夫,健全的部分是佛菩薩。於是我們明白,六道三途是不健康的部分,諸佛菩薩、四聖法界是健康的部分。所以,上從諸佛菩薩,下至三途地獄,全是自己。我們了解、肯定事實真相,就不會再起一個害眾生的念頭,因為害眾生就是害自己。一定會生起幫助一切眾生的念頭,因為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把自己不健康的部分,恢復健康,道理就在此地。因此,哪裡會有一念不仁之心!

【自行化他】

「十普」裡最重要的是「自行普」與「化他普」。「自行」,就像現在自己是不健康的部分,但是我明白覺悟了,我是整體的一部分,是身體裡的一個細胞、小組織。如何才能恢復健康?必定要認識全體,不健康的部分很容易就能恢復。如果只注重身體的局部,不但恢復的慢,而且也不容易完全恢復。「解後起修」,就是這個道理。「化他」,是盡心盡力幫助別人,別人是我們身體麻木不仁的這部分,我們覺悟了,也要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覺悟,一定要認識機緣,有先後順序不同,有從根本上治療,有從局部下手,理事都要通達明瞭。像河水污濁了,要從源頭清除,正本清源,才是清除垢穢的根本方法。

幫助別人眼光要遠大,工作要做得徹底、圓滿,這是高度的智慧,而不是感情用事。情愈重,範圍就愈小,不能解決問題。世尊在楞嚴會上用「情」與「想」來解釋十法界的升沉,情重的人往下墮落,想多的人往上提升。比「想」更高級的是智慧,「想」可以提升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但出不了六道;一定要把「想」轉變成智慧,才能突破三界六道。

法相宗講「轉識成智」,要把情識轉變成智慧,唯有智慧才能理解諸法實相,也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理解虛空法界是自己,是一個整體,我們現在就像整體裡的一個細胞。覺悟的人,稱為佛菩薩;迷而不覺的人,稱為凡夫,佛菩薩與凡夫只是迷悟不同而已。悟的是這個事實真相,迷的還是這個事實真相。迷惑時,沒有減少;覺悟時,沒有增加。真相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唯有證入的人,才得受用。

【菩薩行與普賢行】

《華嚴經》講修普賢行的人能證入,沒有說修六度的人能證入。為什麼?十法界裡的菩薩法界與佛法界都修六度,還是不能證入。普賢行法與菩薩行法有何不同?從事相上講沒有不同之處,不同在於用心。普賢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法界的菩薩實際上沒有達到,因為普通菩薩修六度,用心還不圓滿。普賢菩薩的心就是虛空法界,起心動念都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念念稱法界,行行稱法界,這才稱為入法界,入就是證。唯有這種思想、見解,才能突破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

佛用「不思議」形容法界的真理、事相、作用,用「解脫」說明入法界的人,所得到的真實、幸福、瀟灑、自在、圓滿。這個人是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怎麼修成的?念念以真誠、清淨、平等、智慧、慈悲心,無條件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這樣的心行就是普賢行,這個人就是普賢菩薩,不是普通菩薩能做到的。

我們修行的祕訣與綱領,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如果這二十個字都能做到,就是普賢菩薩。《華嚴經》說:「菩薩若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唯有普賢菩薩能證究竟圓滿的佛果。

【念佛與普賢行】

念佛法門是修普賢行,但是要用普賢心。我們修念佛法門,依據普賢行願,依據普賢用心,就是用真誠心。別人欺騙、冤枉、陷害、侮辱我們無所謂,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還是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這是修普賢行。他搞六道輪迴,我入一真法界。如果我不甘心,我也騙他,他往地獄去,我也往地獄去,這是迷惑顛倒,這是錯誤。在日常生活中,事事能「看破」、「放下」,自己的生活得大「自在」;處世待人,「隨緣」而不攀緣;最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功夫就得力了。

許多人念佛多年,功夫還是不得力,原因就在此。只要你把前面的九句都做到,念佛就得力了。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不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一定生實報莊嚴土,這個品位高!同修們對這樁事,務必要清楚,要認真努力學習,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成就

(990107早餐)
淨空法師專集 - 菁華開示

修行的原則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綱領、守住原則,功夫就容易得力了。綱領原則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兩句話的道理、意義一定要透徹的理解,要遵照《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去實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必須要應用在生活上,這就是自行化他。


《沙彌律儀要略》的節錄,就是前面五個科目的舉要,所以《修行守則》是屬於行經。經有四種-「教、理、行、果」,「行經」是要我們真正做到的。我們真能用「真誠、恭敬」的心來修學、為眾生服務,一定會得法喜充滿,會得清淨心。能以真誠、恭敬心為一切眾生服務,就是修學大乘。


在大乘法裡面,最圓滿、最究竟的就是「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行是什麼?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這些都在日常生活裡。禮敬,必含真誠恭敬;稱讚,定有法喜充滿;廣修供養,就是服務一切眾生。所以普賢行包括的範圍是非常的深廣,決不是拿一點錢,包個紅包就是供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菩薩道、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廣修供養、廣度眾生。《金剛經》講:「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句經文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的結果,自然是離苦得樂。「迷,要幫助他破盡;悟,要幫助他圓滿」,這就是成佛,就是「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若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此方世界,或在十方諸佛剎土裡修行,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滿。如有人問,為什麼要選擇淨土?我們可以告訴他:就是怕輪迴、怕生死、怕折磨、怕障礙,且為了自利利他達到圓滿,所以才決定求生淨土。

生西方淨土之後,就如經上所講:「一切苦難都離開了」。而且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圓滿成就佛果。圓滿的智慧德能現前,然後再回到九法界來廣修供養,為眾生服務就沒有障礙,這就是佛家常說的「乘願再來」。

(950201早餐)
淨空法師專集 - 菁華開示

修行的總綱領

修行的總綱領,無非是破二執、斷煩惱而已。小乘人是為破我執而破我執,所以他的方法比較笨拙。以深深的定功伏住煩惱、執著,使之不起現行。證得初果之後,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方能斷盡見思惑,出離三界。

大乘的方法非常的巧妙,它教我們發菩提心,轉煩惱成菩提,是用轉變的方法。其實煩惱是不能斷的,因為煩惱是自性的起用,煩惱要是斷了,當然連自性也跟著被斷了。所以自性的起用,覺悟時叫菩提;迷了就叫煩惱,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差別就在於迷悟。因此大乘修行的方法是轉迷為悟,能夠轉迷為悟,就能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大乘用轉變的方法是絕對正確的,於理於事都相應。這也說明大乘人比小乘人高明,小乘人沒有智慧,硬是用壓的;大乘人有智慧,就把它轉過來了。

大乘修學的榜樣-《華嚴經》五十三參。在這五十三參裡包含了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世出世間的人,都是修菩薩行。不但修菩薩行,而且修的是高級的菩薩行-普賢行。那我們到底有沒有學會呢?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是不是修菩薩行?是不是修普賢行?如果是,成佛就有指望;如果不是,那就還要生死輪迴。

要如何修學?從要領上講,就是怎樣將六度應用在生活上。生活是六度,你就是菩薩;生活如果是十願,你就是普賢菩薩。須知大乘的根本是在於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即度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心就是菩提心。

要如何去做?六度、十願就是做的方法。要把六度十願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事業之中,這就是行菩薩道。六度就是菩薩道,十願就是普賢菩薩道。《無量壽經》裡的行普賢行,那就是修十大願王。

「布施」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犧牲奉獻。自己肯犧牲肯奉獻給大眾,肯奉獻給團體。

「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

「忍辱」就是有耐心。在工作上要有耐心,特別是在人事上,眾生都有無量劫以來累積的煩惱、恩怨、不平,我們時時刻刻都會遇到,更要能忍;對於自然環境也要能忍。

「精進」是求進步。不可以一成不變,老守住一個範圍。有許多大德學佛修持雖然好,但不能弘法利生,原因在哪裡?他墨守成規,不求精進。因時代不同,所以眾生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也不相同。在某一個時代,有某一個時代弘法的方法,有某一個時代落實六度十願的行法,墨守成規當然是不行的。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後,就有了很大的改變,在生活方式上,從前是托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到中國之後,接受在家同修的供養,不托缽了,一切生活環境全都改變了。所以要適合現代化、本土化、生活化的原則,這才是精進之真義。我們要從這方面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求覺、求慧、修六度十願。所以諸位仔細看五十三參,就會明白這個道理。

「禪定」就是自己有主宰、有主見,不為外境所動,這是禪定。

「般若」就是對於一切人事物的真假、邪正、是非、善惡都清楚明白,不迷惑,不顛倒,這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要是能將六度、十願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那你就快樂了。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是在修菩薩行,在行菩薩道。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他是充滿法喜的,這就真的把煩惱轉成菩提,把迷轉成覺悟了。

世間凡人,若對工作有繁重之感,就苦不堪言、怨聲載道,這種心態就注定了要六道輪迴。所以大乘菩薩法高明,把念頭轉過來就是菩薩了。他知道勤苦的工作,是跟一切眾生結法緣,是成就自己的布施波羅蜜。所以念頭一轉,就快樂無邊,幸福快樂、離苦得樂馬上就能得到了。

如果自己覺得跟大眾相處格格不入,那是自己在生煩惱,並沒有在學佛。學佛就是要把這些枝枝葉葉圓融起來,把它化解掉。這些境界是從自己內心所產生的,因此就要從自己內心去化解,所以佛法叫「內學」。佛法不是求人,是求自己,人人都能向內開發自性,這個團體才叫「僧團」。

佛法的戒律是用來要求自己,而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這是極高明的作法。不像世間的法律,是要用來約束大眾。所以要學六祖惠能大師「常常見到自己過,不見世間過。」心就真的轉了,向內觀照了。

眾生的「大病」-不見自己過,專見別人過。專見別人過,就會增長煩惱,就沒有辦法向內觀照。如果我們只顧內照,不管外境的誘惑,這個「照」是智慧,就能把煩惱、習氣化解掉。

我們看《六祖壇經》就會覺察到,會用功的人,像六祖大師在柴房裡舂米、劈柴、做苦工開悟的。為什麼呢?因為他舂米、劈柴是具足了六度十願的行法,所以在舂米、劈柴裡面,六度十願全修了。不會用功的人,即使天天在禪堂裡面打坐、參禪也不會開悟,煩惱、習氣還是一大堆。我們要是會修的話,就是洗碗、擦桌子,六度十願也全都具足,這怎麼不歡喜呢?不會用功的人就會認為,這些工作好苦。所以轉境界就是轉心-轉心理、轉思惟、轉觀念。會修行跟不會修行的差別,就在於此。

倓虛法師在《念佛論》後面講的,青島湛山寺的張氏,她修什麼行呢?每星期天湛山寺有念佛會共修,她就到廚房去洗碗。她先生是拉黃包車的苦力,沒人瞧得起她,表面上她只是在廚房裡面洗洗碗,其實她就是在那裡修六度十願,所以她能預知時至,坐著往生。她要不是這樣的修習,怎能有這樣的成就?真正修行的人,只有修行人才能看得出來,世間人是看不出來的。世間人看她只是個不識字、沒念過書、聽經也聽不懂、到處幫人做苦工的人,殊不知那樣的人才叫真修行,聽經、參禪的成就反而不如她。所以一定要真修,要明理,要把佛的這些修行的綱領原則,落實在生活上。
 
(950125早餐)
淨空法師專集 - 菁華開示

修行三階段

真正想修行,真正想有成就,這樣的人我們確實也見過不少,而最大的難關,就是妄想、雜念,想除也除不掉。這個問題不是現代人才有,自古以來都是如此。而佛在一切經典裡教導我們,這也是一個主要的課題,就是如何斷除妄想、執著。其實在一切經論裡面,也是在說明這個問題。佛講得很透徹,方法也非常善巧,可惜我們沒有認真的去做,所以無量劫來都被這個妄想、煩惱纏縛,而不能夠解脫。解決的方法有很多,而念佛確實是最好的一個方法,可是大家不去用。

念佛的人,口念佛號,心裡不斷妄想,這是不能成就的。必須口念心也要念,心口要能相應,功夫才能得力。「得力」就是能把妄想、煩惱伏住。伏久了就得定,就成就三昧。定久了就開慧,智慧一開,即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這就是成就了。功夫只要得力,妄想煩惱能伏得住,就可以帶業往生。這是這個法門比一切法門殊勝的所在,只要肯用功,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做得到的。

往生到西方世界,古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開悟的。開悟就是開智慧,開智慧就是轉煩惱成菩提。

我們平常時時提倡、勸勉大家,我們的修行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熟讀經文。把經典念三千遍,熟讀經文,記住經典裡面的教誨,佛的教誨記不住,還修什麼?怎能如教修行?這是第一步。

第二階段-求圓解。對佛教誨的意思要明白,要解得圓融,才不會死在句下。要知道佛的教誨,講的是原理原則,要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活活潑潑的應用它,這才不是讀死書,才是開智慧。

第三階段-要實行。依著經典的理論方法,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真正修行,這樣才能夠往生。而不是把經念完三千遍就沒事了,那是沒用處的。要知道佛法自始至終都是重視實行的,就是要能做到。

所以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而不是在記問之學。記得多、懂得多是沒有用處的,要去做到。能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做兩分就得兩分利益,不能認真努力去做,這個真實利益是絕對得不到的。

(950205早餐)
淨空法師專集 - 菁華開示

修行的方法

今天達拉斯佛七開始,鎧師傳真給我,希望我在佛七期間,每天在網路上跟大家講幾句話。

這幾年我們無論居住在何處,都感觸到世界愈來愈不安全,災難頻繁,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人情冷漠,不知道恩義,不但在不知不覺中毀滅自己,也造作毀滅佛法、毀滅世間的罪業。其他人我們不論,單講學佛的四眾弟子,誰不造這個業?過去人造業輕,現在人造業重,造極重的罪業,自己還不知道,這就是愚痴。愚痴之人,天天聽經,天天讀經,依舊不覺悟,這就是「障深業重」。如此深重的業障若不消除,三途惡道是決定不能避免。

我們要想得到生活的改善,修學功夫得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多聽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帶領大眾念一次佛,或參一次禪。要曉得,佛不領導我們修行,是因為修行容易,覺悟難。正因為覺悟太難,所以世尊苦口婆心天天說法,天天勸導。可是眾生愚痴,天天聽佛說法,依舊麻木不仁。
雖然如此,佛大慈大悲,還是天天講經;眾生墮落在六道,佛就示現在六道,依舊追隨不捨,所謂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眾生造罪業,毀謗佛菩薩,侮辱佛菩薩,甚至於陷害佛菩薩,佛菩薩不在意,依舊愛護眾生,為眾生講經說法。這就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不捨眾生,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從此地我們理解到佛的恩德。
韓館長護持我們三十年,將正法的基礎奠定下來。有人說她有功也有過失,但在我心目當中,她只有功沒有過失。若你們冷靜微細的觀察,就曉得她的功德無量無邊。這是菩薩再來,做種種示現,世間人哪裡會懂得?
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六根的能力幾乎與阿彌陀佛差不多。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希求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往生的理論、方法相應,這一點非常重要。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我們念佛還要修上善。心不善、語不善、言不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如寒山、拾得兩位尊者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兩位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化身。
我們既然發心要救自己,要救周邊的人,生活、修學一定要如理如法,這就必須要曉得佛經的內容。其內容有四點│「教、理、行、果」。佛所說的話,後人記錄下來成為經典,言語文字是「教」。教裡所蘊含的是「理」,理是理論,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事實真相,唯有佛能說得出來,因為這是佛親證的境界,現量的境界,不是推測、妄想。佛除了將道理與事實真相說清楚、說明白,又教我們方法,使我們也能契入諸佛如來的境界,這就是「行」。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做,得到殊勝的利益,這就是「果」。我們了解佛經的性質,對佛法就會佩服得五體投地。
佛教導我們修學,要建立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信、解、行、證」。「信」是對於佛的教訓深信不疑;「解」是對於經典的理論透徹了解;「行」是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做;「證」是親自證得如同諸佛如來的境界。我們今天會造業、會打妄想、會信口妄言,都是對理論不夠透徹,不知道利害,才造作極重的罪業,甚至毀滅佛法,障礙佛法,令人退心。
要曉得,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遭遇逆境都還會退心;不退心的,只有法身大士。我們的障難很多,是內、外兩面的。韓館長與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他們所作所為,都是大菩薩、法身大士之流。韓館長護持正法三十年如一日,種種毀謗、謠言、事端,都能如如不動,若無其事,談何容易!李居士遇到任何障難、毀謗,從不退心,將此地的道場,建立為一個典型的模範道場。這若不是諸佛如來化身、法身大士應現,是做不到的。我們能有這樣殊勝的因緣,就是遇到真正護法。所以,毀謗的人儘管毀謗,陷害的人儘管陷害,我們有諸佛菩薩保佑。
今日淨宗能夠弘遍全世界,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依照這個經典理論修學的人,最保守的估計,已超過兩億人。淨宗能有如此成就,這個功德是韓館長的,我們要飲水思源,知恩報恩。果真看透了,才曉得這是菩薩示現,順逆都是增上緣,都是成就佛法,成就眾生
往年,李老師告訴我,真正成就,一定要長住在一個地方,弘法利生。我們現在安心在新加坡,人力、財力、物力全部集中在此地,才能成就一個模範的道場,精神力量決定不能分散。所以我們遇到許多菩薩在此地,真正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為了佛陀教育的拓展,我們是以打雜、做小工的身分,替阿彌陀佛、諸佛如來辦事。我們絕不以為自己做了些什麼事情,這一切都是佛菩薩安排的、佛菩薩做的,我們不過是執行而已。所以,李老師教我要「信佛」,信佛太難了。要真信!
在這災難頻繁的時代,我們唯一的生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佛七也是以此為目標。祝福你們這一次佛七圓滿成就。

(981221早餐)
 
淨空法師專集 - 菁華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十念法

(一)所言先從十念進行,不知十念一法,乃為極忙之人所設。以終日無暇,但只晨朝十念。若有工夫人,豈可以十念了之乎。如先念十念,再按自己之身分,所立之功課做,則可。若但十念即已,則不可。況此患難世道,禍機四伏,若不專志念佛及念觀音,一旦禍患

臨頭,又有何法可得安樂。況汝家道向有豐裕之名。現雖不比以前,然一班癡人,固常欲奪而有之。汝不知淨土法門即已。既已知之,何可泛泛然修持乎。即謂世緣或難無礙,但宜有事時從減。無事時,何亦可作有事時之預備,免間斷之咎而不修乎。

(二)按理宜淨素。雖勢難即淨,但宜少食。即食,亦當存一憐憫度脫之心。非喫葷人念不得佛也。

(三)念佛豈有定章,但取適宜。清醒時,金剛念,默念。昏沈時,小聲念,大聲念。

(四)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當量自己工夫,勿只取其安逸。

(五)禮佛唯取志誠恭敬,固不在世儀出世儀也。

(六)彌陀經,宜朝暮作功課。若有暇,清晨洗漱畢,或先用十念法,後再禮三拜佛,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念讚佛偈,念佛五百或一千聲,再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各三聲,再念回向文,三皈依。照文鈔及彌陀經白話註後附之修行法。餘金剛經等,當另一時念。隨自己工夫定。

(七)佛號,彌陀經,均無甚別音字。飯食讀反寺,仍是世音,四書五經皆是如此。以人多忽略,認為特別音。汝試查查字典。然飯食讀本音,亦可。讀本音,飯即是飯,食即是吃。讀別音,飯(反)即是吃,食(寺)即是飯,固兩皆可通也。唯佛號上之南無二字,必須要作納莫之音讀。其義,白話註後詳說之,不可讀本音。

(八)念佛宜量自己之房屋,地步寬窄。如其能繞,(繞行)固宜先繞。或於屋外繞,亦可。繞時亦可舒暢氣息。(繞佛乃表示隨順佛意。)不徒表示隨順而已。自己修持,但取誠敬。跪,立,坐,繞,各隨其便。若欲如法,誦彌陀經宜跪,立誦亦可。至念佛時,則先繞。繞念一半,則坐念。坐念將畢,則跪念十聲。再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各十聲,或各三聲。庶身心調適,不過勞,不過逸,氣暢身適,有益無損。

http://www.amtb.tw/magazin/edu260.htm
佛陀教育雜誌 Vol. 260 2008/5/1

2009年11月26日

印光大師開示:兒女與父母有四種因緣

子有四因者,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討債。

報恩者,謂父母於子,宿世有恩,為報恩故,來為其子。則服勞奉養,生事死葬。必使生則親歡,祭則鬼享。乃至致君澤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後世,敬其人并敬其親。若曾魯公、陳忠肅、王龜齡、史大成(曾陳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狀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肅悟入甚深,以前世皆為高僧,故雖處富貴,猶能不昧本因耳。),今世之孝子賢孫,皆此類也。

報怨者,謂父母宿世於子有負恩處,為報怨故,來為其子。小則忤逆親心,大則禍延親身。生無甘旨之養,死貽九泉之辱。又其甚者,身居權要,謀為不軌,滅門戮族,掘墳夷墓,使天下後世,唾罵其人并及其親。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檜等是也。

償債者,子宿世負親資財,為償債故,來為其子。若所負者多,則可以終親之身。若所負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如學甫成名而喪命,商纔得利而殞身。

討債者,謂親宿世負子資財,為討債故,來為其子。小債則徒費束脩聘金延師娶妻,及種種教誨,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爾喪亡。大債則不止如此,必致廢業蕩產,家敗人亡而後已。

佛說三世因果經

《佛說三世因果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 雖然這部《佛說三世因果經》, 傳統上在教內認為它是偽經,


認為它不是佛陀親口所說, 但是我們要了解, 雖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的, 但是它所說的字字句句, 都有符合因果的觀念、解脫的觀念; 而且是能夠令你轉凡入聖的觀念, 所以雖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 但是有符合佛教的因果律,也如同佛所說一樣。

因為《三世因果經》流傳於中國, 至今已有一千數百年的歷史了, 受到民間團體、士農工商、朝野上下, 許多人的認同與頂受, 所以這部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非常大, 已經潛伏於民間,在民間流傳非常久了, 使大家都認同因果、承認因果、相信因果, 所以大家心裡有因果觀念、道德觀念, 就能有淨化民心的作用, 是安定社會一股無形的清流, 所以這部經重不重要呢? 非常非常重要!

三世因果經經過研判, 是開悟證果的祖師所著作, 雖然不是佛陀親口所宣說, 但是內容有符合佛教的因果觀念、 道德觀念、解脫觀念, 三世因果經的法理 早已遍佈全國朝野上下 流傳民間有一千數百年的悠遠歷史, 善信大德依教奉行者也不計其數。因果律的法則如同佛陀所說,受千千萬萬人所受持頂戴。

三世因果經

善男信女聽言因,聽念三世因果經,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語莫非輕。
今生做官為何因?三世黃金粧佛身,
三世修來今世受,紫袍金帶佛前求,
黃金粧佛粧自己,說盡如來蓋自身,
莫說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處來。

騎馬坐轎為何因?前世修橋舖路人。
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

有食有穿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
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捨半分文。

高樓大廈為何因?前世施米上庵門。
福祿具全為何因?前世造庵起涼亭。

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採花供佛前。
聰明智慧為何因?前世吃齋念佛人。

嬌妻美女為何因?前世佛門多結緣。
夫妻保守為何因?前世長旛供佛前。

父母雙全為何因?前世敬重孤獨人。
無父無母為何因?前世都是打鳥人。

多子多孫為何因?前世開籠放鳥人。
養子不成為何因?前世皆因溺女身。

今生無子為何因?前世採折百花蕊。
今生長命為何因?前世買物多放生。

今生短命為何因?前世宰殺眾生身。
今生無妻為何因?前世偷姦謀人妻。

今生守寡為何因?前世輕賤丈夫身。
今生奴婢為何因?前世忘恩背義人。

今生眼明為何因?前世捨油點佛燈。
今生瞎眼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
今生缺口為何因?前世吹滅佛前燈。
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

今生駝背為何因?前世笑了拜佛人。
今生掘手為何因?前世都是造孽人。
今生掘腳為何因?前世攔路打劫人。

今生牛馬為何因?前世欠債不還人。
今生豬狗為何因?前世皆因騙害人。

今生多病為何因?前世酒肉供佛人。
今生無病為何因?前世施藥救病人。

今生坐牢為何因?前世作惡不讓人。
今生餓死為何因?前世常閉鼠蛇洞。

毒藥死者為何因?前世攔河毒魚人。
伶仃孤苦為何因?前世惡心侵算人。

今生矮者為何因?前世地下看經文。

今生吐血為何因?前世食肉去念經。
今生耳聾為何因?前世誦經不悉聽。
今生瘡癲為何因?前世買肉佛台熏。
今生臭氣為何因?前世和香賣不真。
今生吊死為何因?前世擊索去山林。

鰥寡孤獨為何因?前世蛆心嫉妒人。

雷打火燒為何因?大秤小寸不公平。
虎咬蛇傷為何因?前世冤家對頭人。

萬般自作還自受,地獄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不信吃齋多修持,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來今生受,今生修積後世人。

若人毀謗因果經,後世墮落無人身。
有人受持因果經,諸佛菩薩作證明。
有人書寫因果經,世代兒孫家道興。
有人頂帶因果經,凶災橫禍不臨身。
有人講說因果經,生生世世得聰明。
有人高唱因果經,來生多人愛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經,來世便得帝王身。

若問前世因果經,武帝前生是何人。
若問後世因果經,郗氏墜落蟒蛇身。
若是因果無感應,目蓮救母是何因?
若人深信因果經,同生西方極樂國。

三世因果說不盡,龍天不虧善心人。
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喜捨萬文收。
以君寄在堅牢庫,世世生生福不休。

若問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若問後世果 今生作者是

量大福大—念念為一切眾生

【量大福大】

古人講「量大福大」,此話正確!我們建道場是為誰建立的?為盡虛空、遍法界建立的。因此,眾生來的數量就多了,諸佛菩薩也會到講堂來聽經,也會到念佛堂來念佛。有許多人進入念佛堂都不願離開,就是有諸佛菩薩在其中。如果這個道場是為一家、一個小團體,或為一個地區,諸佛菩薩決定不來,因為心量太小了。今天我們以虛空法界為家,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家人,十方國土是我們的庭院,我們的身分是替諸佛菩薩辦事,如此才感應諸佛菩薩全心全力的協助,道場才殊勝莊嚴,真正如理如法。

【念念為一切眾生】

古大德幾乎都肯定,《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輪,一切經教皆是華嚴眷屬。我們要有此認知,根本法說的是事實真相,真相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華嚴經》又稱為《大不思議經》,即一切諸法的真相是不可思議的。換言之,諸佛菩薩對人事物,都是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但是面對一切人事物時,有沒有意思用這些心?沒有。有意,決定是假意;有情,決定是假情;有愛,決定是偏愛。所謂不可思議,清淨是真清淨,平等是真平等,慈悲是大慈悲。所以,學佛人對根本法一定要認識、要能體悟,知道自己應如何學習。

無心是真心,有心就是妄心。「無」不是什麼都無,大乘佛法講「無念是正念」,無念不是什麼念都沒有,這個「無」很難懂。何以說無心?無心之心是盡虛空、遍法界,它是「真誠、清淨、平等、覺悟、慈悲」;有心,就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有心是妄心,無心是真心。凡是有心、有情、有愛全是假的,虛情假意,因為你已經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的情愛是真的,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有」、「無」這兩個字,諸位細細去揣摩、去體會,然後才能悟出一個道理。

誰能得到佛菩薩的愛?淺而言之是信願,你對佛菩薩有一分信心,你就得一分愛護;兩分信心,得兩分愛護,這是對凡夫講的。何時能得到佛菩薩究竟圓滿的愛?做到無心,你就得到了。因此,信願感得的是感應,圓滿的得到是相應。感應與相應不一樣;感應,我們是凡夫;相應,我們就不是凡夫了,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

諸佛菩薩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我們要從「真誠、清淨、平等、覺悟、慈悲」學起。初學時,都是有心學,有心學是感應,到無心學就相應,所以要從有心學到無心。中下根性的人,依此原則修學很有效果,都能得受用。得受用之多少,看自己修學的功夫,古人說:「一分功夫得一分受用,兩分功夫得兩分受用」。落實在生活行為上,《楞嚴經》上說「最初方便」,就是先把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修學功夫才能得力,生活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美滿。

觀念從何處改?往昔我們念念為自己,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錯在哪裡?錯在不認識自己,你並沒有真正為自己。真正覺悟的人,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一切眾生」的範圍很大,「一切」包括一真法界、十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包括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一切眾生都是自己,這才是真正認識了自己,然後才懂得要愛護自己。

諸佛菩薩以法界為家,常寂光土,身土不二,法身與淨土是一不是二。宗門說「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個說法太殊勝了,誰不愛護自己的眼睛?你會如此愛護它,這是真正認識自己,真正愛護自己。所以,愛護一切眾生才是真正愛護自己,眾生得善果就是自己得善果,眾生造惡業就是自己造惡業,眾生墮三途就是自己墮三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從此地生出來的。

我們要問,眾生行善得善果,佛菩薩歡不歡喜?眾生造業墮惡道,佛菩薩難不難過?如果佛菩薩因此而歡喜、難過,佛菩薩又墮落成凡夫了。諸佛菩薩用心如鏡,對眾生的善惡照得清清楚楚,見眾生行善得福,他真歡喜;真歡喜是無歡喜,無歡喜是真歡喜。眾生墮三途、墮阿鼻地獄,他真難過,真難過決定沒有難過,沒有難過才是真難過。這個意思很深,諸佛菩薩真的沒有起心動念,他是真慈、真悲、真喜,我們體會不到。

應如何念佛?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覺明妙行菩薩跟大勢至菩薩講的方法是一個意思。所謂「淨念」,就是不懷疑、不夾雜,如果有懷疑、夾雜,這個念就不清淨;「相繼」就是不間斷。這是真念,這是真正學佛,真正的佛子。

我們今天修學最糟糕的,就是有心、有情、有識、有念。可是凡夫修學成佛,這是必經之路,諸佛如來也是從這條路走出去的。他們走出去了,我們今天走不出去,原因就是不曉得這個道理。

佛法與世學不一樣,世間學術不能解決問題,因為眾生起心動念用的是虛情假意,所有一切動亂的根源也是從虛情假意生的,用虛情假意決定不能解決虛情假意的問題。所以,對於「理」要透徹了解,唯有契入這個境界,才真正能體會到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依教修行,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

功夫如何保持

學佛人在修學過程中,多數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念佛堂裡念佛,心地可以保持清淨,但是回到工作場所,功夫就無法保持。這也是我們期望能在此生修學有成就,所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功夫不能保持,有兩個因素:第一、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太重,沒有能力克服;第二、生死心不切。何以生死心不切?對這個世間認識不清楚,不知道世間是虛幻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經上講的事實真相,我們在網路上雙向見面,更容易體會。我們在畫面上面對面談話,這也是夢幻泡影,也是一種虛妄,能從這個地方體會到就覺悟了,然後才知道,即使我們面對面,還是虛妄不實在的。

實在的有沒有?有,但是我們見不到。何時能見到?把妄想分別執著全部放下、捨棄了,到了「一心不亂」,這時就見到實在。只要我們得到「一心不亂」,真實的境界自然現前,這是佛法所謂的「一真法界」。

但是我們修學的功夫再好,定功再深,只要心裡還有個一真法界,就見不到一真法界。所以,到了四禪八定的功夫,還是見不到一真法界,因為煩惱雖伏住了,妄想、分別沒伏住。到了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輪迴,超越三界,生到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佛,是天台家所謂的藏教佛、通教佛),也沒見到真實,原因是他的妄想、分別沒斷。必須再努力,用定慧將分別斷掉(分別是塵沙煩惱),再破一分無明(無明是妄想),這樣才超越十法界,見到真實了,真正與諸佛如來果地上境界相應。這是何等的功夫!我們今天絲毫定力都沒有。

譬如,居士林餐廳的菜色將近有二十道,這麼多菜色擺在面前是誘惑,每道菜都嘗一點,就超過分量。念佛人愈吃愈胖不是好事情,我們要能克制自己,在這麼多菜色裡,只取三、四樣就好。在飲食方面要懂得克制,才能保持身心健康;不懂得克制,就破壞身心健康。吃得又肥又胖,造成身體不健康;看到這些飲食,容易引起貪心,又造成心理不健康。修行就在這些地方修。

所以,要懂得在一切環境裡,克制自己的妄念,克制自己的分別、執著,這些都是佛法。能克制自己,功夫就能保持;不能克服自己,功夫就不能保持。古大德知道凡夫習性很重,很難克服自己,這才提倡「依眾靠眾」,大家在一起共修,互相警策,互相勉勵,用意在此。

共修的道場也要因緣具足,當中最重要的緣分,是要以出家人來帶領,出家人愈多,共修的人信心就增長。所以出家人一定要發慈悲心,不辭辛勞,在念佛堂領眾。道場出家人愈多愈好,這是道場真正的殊勝莊嚴。

所以,在念佛堂長期薰習,希望功夫能保持,不論在任何場所,在家庭、工作當中,都能保持清淨心,念佛的目的才達到。

現在居士林的念佛堂,人數愈來愈多,這是把此地念佛的風氣帶起來了。遠從各地來念佛的人也絡繹不絕,人數天天在增加。我們希望建一個「解行相應」的道場,每天講經不中斷,念佛不中斷,給其他地區的道場做示範。這最適合退休的同修,他們把工作都放下了,在此地長期參加念佛。有家庭、有工作的同修,也都利用空檔時間到念佛堂來念佛。所以現在念佛堂的氣氛非常好,無比的殊勝。也正因為這麼好的氣氛,所以許多同修非常歡喜進去,進去之後都不想出來。這樣的道場,若能住上半年、一年、三年,沒有不成就的。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看到許多往生不退的菩薩,念佛的期間多數是三年。由此可知,三年就能成就。但並不是說他們念佛三年,壽命就到了,而是因為功夫成熟,可以自在往生。凡是功夫成熟的人,若不往生還留在世間,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度眾生。還有一些眾生與他有緣,他能幫上忙,所以在世間多住幾天。若與此地眾生沒有緣分,為何不早一天去?我們天天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天天念著阿彌陀佛,能早一天見面多好,何必機緣到了還要多拖幾天?我們是想去去不成,若有能力,早就去了。

我們冷靜思惟、觀察,這個世間人人皆苦。我們覺得自己生活工作很苦,其實那些做大事業的人比我們更苦。最近我看了「冷戰始末」的影片,主要是講近半個世紀每個國家的領導人,天天要預防災難的發生,特別是人為的災難,如何想盡方法來消除。他們操心太多,憂慮太多,生活太苦了。我看了之後想想,要做一個國家、團體的領導人,確實不簡單。

所以,地位高的領導者,財富多的大企業家,其實他們的日子不好過。你要是看清楚、看明白了,就知道那些人的生活,還不如一個乞丐的生活。乞丐肚子餓了去討飯,吃飽了就沒事,隨便找個地方睡覺,沒有憂慮牽掛,多自在!人最痛苦的是煩心的事多,憂慮的事多,牽掛的事多,日子確實不好過。他們若能學佛,那是大福報!

我過去曾經勸導大家,一年拼命工作賺錢,生活費用有了,就休息兩年不要工作,專心念佛,這是有智慧、有大福報的人。兩年後錢花光了,再去找工作。你要問:工作不好找,到那時能找得到嗎?決定找得到。為什麼?佛菩薩保佑你,你要相信佛菩薩。這個世間靠人靠不住,靠佛菩薩決定靠得住。但是你必須對佛菩薩有堅定的信心,如理如教的修學,哪有不成就的!這也是保持清淨心的一個方法。

總而言之,保持清淨心最重要的原則,第一、要有堅定的信心捨離娑婆,求生淨土,這是真心;第二、決定不受世間的誘惑,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放得下。世出世間一切法中,只取自己所需,絕不過分,所謂「知足常樂」,你的心就是定的、是清淨的,清淨心才能保持長遠而不失,這一點非常重要。過去這些修行人,他們能成就,因素就在此地。能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妄想,真正做到《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生活上取我們所需的就夠了,這才不受誘惑,才能保持清淨心。

做彌陀弟子

【遇緣重要】

民國初年,太虛大師提倡「菩薩學處」,此構想很好。現代我們提倡做「彌陀弟子」,彌陀弟子當然也是菩薩。要如何才能做到?這是教育問題。世出世間聖人教我們,人皆可以作聖賢,人皆可以為堯、舜,關鍵就在教學。以佛法來講,教學是助緣、增上緣,若遇到好的增上緣,中人之才也可作聖作賢,這個例子佛門有,中國歷代也有。尤其在佛法中,下下根人也能作阿羅漢、作菩薩,這是佛家教學高明之處。世尊弟子中,周利槃陀伽是個很好的例子。連下下根人都能證阿羅漢果,能成為大菩薩,何況是中上根性之人?

一般人一生不能成就,世出世法一事無成,或者小有成就而終歸失敗,都是遇緣不善。佛法說:「一切法因緣所生」,很有道理。而一個好的緣分,真是可遇而不可求。那我們這一生中能否遇到好緣分?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問題在發心。若我們發心純正,諸佛菩薩一定會來為我們做增上緣,會來幫助我們。

【發心】

佛家講「說法」,機緣成熟,你不為他說法,這是失時,就是時節因緣錯過了;機緣不成熟而來為他說法,也是失時。佛明瞭時節因緣,所以佛說法比喻作「海潮音」。海潮是指漲潮、落潮有一定的時間,決定不會錯過。佛教化眾生,亦復如是。

這是說明一個事實,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由此可知,成就與否操縱在自己手中。若自己希望作聖作賢,作佛、作菩薩,這個心就是感,佛菩薩一定有應。若這一念生不起來,就沒有感;沒有感,佛菩薩當然沒有應,所以你就遇不到機緣。倘若你的願望是真實的,感應就快速;願望很薄弱,若有若無,感應也就薄弱。所以,自己一生有無成就,端在「發心」。

太虛法師的「菩薩學處」,未能辦成功,原因是真正發心作佛、作菩薩的人太少。真正發心作菩薩,就決定不受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若還受誘惑,菩薩就做不成了。這要靠自己,去克服煩惱習氣,才能獲得感應,得到助緣。

現在新加坡的外緣很成熟,這是佛菩薩的感應。我們從佛菩薩之應,就能體會到同修當中有感;若沒有感,怎麼可能有應?所以,同修當中,必定有真正發心要作菩薩,要做彌陀弟子之人,這個緣才會成熟,而沒有絲毫勉強,這是真實不虛。我們遇到如此殊勝的時節因緣,這更增強了我們的信願,於是我們就跟著成就。這真的像彭際清居士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緣分。若在如此殊勝的因緣之下,還是敵不過煩惱習氣,敵不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將大好機緣當面錯過,真的非常可惜!

李木源居士發心真實,沒有一點私心,所以弘法事情能做成功,為大家做了增上緣。若他有一點私心,事情決定失敗,因為有私心就得不到三寶感應。倘若仍有感應,必定是魔來應,不是佛來應。佛、魔的辨別,不在外境,在內心。一念真誠,佛來感應;一念自私,魔來感應。所以,內心沒有一點私欲的念頭,才能感得諸佛來應。

【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

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不可以有我是你非、我正你邪。若還有自私自利、自以為是的念頭,就是煩惱習氣,心就不清淨、不平等,這就是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的障礙。好事最後變成魔境,就在這一念之差。佛菩薩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對一切眾生真誠恭敬。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才能獲得感應,獲得助緣。有了助緣,自行化他就方便了。

常常看別人的不是,自以為是,這是最大的過失。別人縱然造作五逆十惡的罪業,我們也要學佛菩薩,用慈眼觀之,他是一時迷惑鑄成大錯,他不是真心,真心裡沒有過失,他用的是妄心,所以被煩惱習氣所支配。諸佛菩薩看到這些人,是以憐憫心、清淨心、平等心待之,因為他的真心佛性絲毫無損,佛菩薩對他還是圓滿的恭敬。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所以對於作惡多端之人,「禮敬」並沒有減少一分。

這件事,我們能做到嗎?有分別、執著,就做不到。做不到就是眾生,就不是菩薩。要學菩薩,就要從此地學起,要真正做到對極惡之人,也歡喜讚歎他善的一面,絕口不提他惡的一面。不但不提,心裡痕跡都不落,心才真清淨,清淨心得大自在。我們看他也是一尊佛,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是這樣看待人的,我們學佛也要這樣看待人。他現在造惡只不過是一時糊塗,糊塗也有明白的一天;我們有義務幫助他,使他早點明白;他明白了,也會普度一切眾生,眾生就有福了。

心裡不要常想是非人我、恩恩怨怨,要常想佛的教誨,常思經義。以《無量壽經》為主,就要常想《無量壽經》的義理,將之變成自己的正思惟,應用在生活中,以佛眼觀世間,我們才真正成為彌陀弟子,真正是作菩薩,轉凡成聖。從心理轉,從行為轉,這是真實功德,希望大家共同勉勵。

如何才能功夫得力

【看破、放下】

《彌陀經》中,世尊三次勸導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六方佛勸勉我們當信是經,也是勸告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六方佛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由此可知,世尊勸導我們求生淨土,也就是十方一切諸佛都勸我們求生淨土,這個勸告是真實不可思議,懇切至極。

佛為何如此勸導?佛教化眾生,無非是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往生極樂世界才是圓滿的破迷開悟,得究竟樂,永不退轉,直至成佛。此是一切諸佛成佛道、度眾生的圓滿大願,所以一切諸佛才苦口婆心的勸告。我們讀經研教要能深深體會這個意旨,認真努力,老實念佛,才不辜負一切諸佛。

我們皆有此心念,何以功夫不得力?這是煩惱習氣在作祟,障礙我們的道業與精進。《金剛經》教給我們非常重要的原則,破除障礙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不但世法要看破、放下,佛法也要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瞭事實真相。若我們本著經上所說的原理、原則,仔細觀察世出世間一切現象,就能明瞭。明瞭事實真相,於世出世間法不再起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放下。放下之後,不但在修行上沒有障礙,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也得大自在,和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遊戲神通,無二無別。《金剛經》說,我、人、眾生、壽者全是假的,全是夢幻泡影,其存在的時間如露亦如電,這是事實真相。

「三十七道品」是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首先「四念處」就是教我們看破。四念處所說的,與《金剛經》講的我、人、眾生、壽者全是假的,是一個意思。《金剛經》是對大乘人說的,而四念處是下下根機之人得受用。所以,三十七道品如同六字洪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法界眾生修學都不離此原則。

四念處:第一、「觀身不淨」,觀此色身不淨。第二、「觀受是苦」。第三、「觀心無常」。仔細思惟,一個人來到世間短短幾十年,縱然長壽活到一百多歲,也是一彈指,剎那之間。第四、「觀法無我」,包括「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觀身、觀受、觀心都是屬於「我相」,與《金剛經》的旨趣完全相同。看破之後,要放下;三十七道品裡的「四如意足」,就是放下,於世出世法都不再放在心上。

【修三學、六度、十願】

佛教導我們,既得人身,要在世間住幾十年,正所謂「既來之,則安之」。所以,聰明人、有智慧之人懂得積功累德,因為他們明瞭「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積功累德應該如何做?這就是「四正勤」的教導,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一定要斷自己的煩惱習氣,修善決定要修戒定慧三學,修菩薩六度,修普賢十願,將三學、六度、十願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持,就是積功累德。

與「戒定慧」三學相違背的是「貪瞋痴」三毒。佛教導我們以戒學斷貪,以定學斷瞋,以慧學斷痴,轉貪瞋痴為戒定慧,這是斷惡修善。「菩薩六度」說得更詳細,以布施斷慳貪,以持戒斷惡業,以忍辱斷瞋恚,以精進斷懈怠,以禪定斷散亂,以智慧斷愚痴。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能遵守這六條原則,此人就是菩薩。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與此原則相應。

「普賢十願」是菩薩圓滿的大行,經上講,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普賢行的核心是圓滿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普賢菩薩的心量;以此大心量修一切善法,皆是普賢行。《華嚴經》上,將普賢無量的行門歸納為十大綱領,即「普賢十大願王」,這十條是普賢行的總綱領。這十個順序不可顛倒,第一「禮敬諸佛」,是行門的根本。對一切人事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要恭敬。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以孝順父母之心孝順一切眾生,以尊敬師長之心尊敬一切眾生,此人即是普賢菩薩,其所修學的就稱為普賢行。這是普賢行的核心,普賢行的根基。

以「禮敬」為基礎,第二修「稱讚如來」。古聖先賢教人隱惡揚善,這是修養自己的德行,也是為了社會安定,希望大家都看到好的一面。一切眾生煩惱習氣尚未斷除,有醜陋的一面,醜陋的不必提,美好的要盡力去宣揚,讓一切眾生都能覺悟到應該斷惡修善。你造惡,人家原諒你,一句話不提,你就生慚愧心;你造一點善,別人表揚、稱讚你,這是鼓勵修善。此用心很善、很好。

第三「廣修供養」,一切眾生無論在物質、精神方面有缺乏,我們若有能力,要盡心盡力主動去幫助,不必等人來求,這是布施供養。以菩薩來說,這是布施;而普賢菩薩的布施,則稱為「供養」。因為普賢菩薩看一切眾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是「供養」,這是對一切眾生尊敬到極處。第四「懺除業障」,這是講自己的修行。

「普賢十大願王」裡,每一條都包含圓滿的行門,條條如是,互相含攝。如此念佛,功夫豈有不得力之理?如此念佛,豈有不往生之理?所以佛教導的這些原理、原則,我們必須在生活當中掌握住,才能真正成就自己,不辜負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

念佛終極的目標是極樂世界


一般人念佛,絕大多數是三年,三年的時間不長,只要你放得下,一心專念,善導大師講得好,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我們為什麼不幹?為什麼不肯放下?這個機會太難太難遇到了!這個世間無論什麼事情都不是真的,對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來說,應當放下,求生淨土。不要再搞六道輪迴的遊戲,這遊戲不好玩,你已經玩了很長的時間,還沒有玩夠嗎?
要是真正想到玩夠了,不想再玩,想出去了,你緊緊把阿彌陀佛抱住,決定得生!阿彌陀佛幫助你生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算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跟《華嚴經》上講的一樣,十身互用。你就有這個本事,你就可以展現在十法界,眾生有感,你就有應,一點都不假。你才到極樂世界,你的無明煩惱還沒有破,習氣還很多,為什麼就有這個能力?實際上這不是你自性的本能,是阿彌陀佛智慧威神加持的。你表現出來的智慧德能跟諸佛如來幾乎是沒有差別,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諸位細讀《無量壽經》就明白了。




現前身體還在,真正悟入這個境界,能不能借這個身體來幫助苦難眾生?行。你在這個世間就好像變了一個人的樣子,你不是從前那個樣子,你完全變了。從前你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搞五欲六塵,搞是非人我,現在完全沒有了。現在像什麼?
像《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一樣。善財童子真的證果、成佛了,沒離開這個世間,給大家表演做樣子,顯現正道給大家看。這個正是邪正的正。五十三參裡面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你細心去看,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其實就是我們面對的社會。我們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一天所接觸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就是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你看善財怎樣接待,你就開智慧,你就知道行菩薩道。可是善財到最後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導歸極樂,自己終極的目標是極樂世界,是親近阿彌陀佛。最好的榜樣!我們應當效法才對。



文摘恭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六集) 2009/9/17 檔名:12-47-106

念佛功夫

能將《金剛經》的理論運用在淨土法門裡,就是《無量壽經》上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部《金剛經》就是教我們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根本,大乘法門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只要菩提心一發,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是會有成就的,念佛的人也決定往生。念佛而不能往生的關鍵,就在於沒有發菩提心,所以雖有一向專念,依然不能往生。古人講:「一天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不行?因為「心淨則土淨」,要心淨才能往生。
蕅益大師說得很好:「往生品位的高下,在於念佛功夫的淺深,不是佛號的多少。」淺深從哪裡講?是從清淨心上講。念佛功夫可分成三層-理一心不亂最深,其次是事一心不亂,再其次是功夫成片。沒有這樣的功夫,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什麼叫功夫成片?就是清淨心。心裡面已經沒有夾雜、沒有妄念了,只專注在一句佛號上,專注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上。

《金剛經》所說的標準,是理一心不亂的標準。但理一心不亂也有淺深不同,《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賢聖就是三賢十聖,即《華嚴經》裡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都是理一心。雖然同樣達到理一心不亂,功夫還是有淺深不同的差別,但是到了究竟圓滿,就是成佛。

這些都是講我們的自分-自己的功夫,尚不論及阿彌陀佛的加持。若論阿彌陀佛的加持,大家都是平等的。這是極樂世界跟他方世界不一樣的地方,極樂世界有佛力加持。但如果自己肯努力,自己的功夫得力,品位增高,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就快;往生自分品位較低的人,雖然得佛力加持,但到真正圓滿成佛就慢了一點。也就是在圓滿菩提的時間上,有早晚快慢不同的差別。

(950126早餐)

念佛三天把阿彌陀佛念來了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看到宋朝瑩珂法師,念佛三天成就了,但三天成就的不止他一個。
這是一個很著名的代表人物,他雖然出家了,不守戒律、不守清規,是一個不善的出家人。他有一個好處救了他,什麼好處?他相信因果報應。所以他自己常常反省,出家之後不守清規造了很多罪業,照《戒經》講,他將來決定墮阿鼻地獄,想到這樁事情他就害怕,地獄進去很容易,出來可難了!
所以畏地獄苦,這樣才發一個勇猛心,求道場裡面的同參道友幫助他,怎樣能讓他不墮地獄,所以同學送給他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看到這本《往生傳》非常感動,每看一個人都痛哭流涕,人家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了,我還在這造罪業。
懺悔的心生出來了,這個好!所以他就發了一個願,把自己關在一個寮房裡面念阿彌陀佛,一心專念,不吃飯、不睡覺,真幹!三天,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真的現身在他面前。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到你壽命到的時候,我來接引你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送消息給他了,他一聽之後覺得有問題,他跟阿彌陀佛講,我的劣根性很重,經不起誘惑,外面的財色名食睡一誘惑我,我又造罪了,那我還能去得了嗎?
那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提出這個要求,阿彌陀佛同意了,他說好,你十年壽命既然不要,我三天之後來接引你。他很開心,佛不會講假話。他歡歡喜喜的把寮房門打開,告訴寺廟裡的大眾,我見到阿彌陀佛了,三天之後佛來接引我往生。
寺廟裡的人聽了他這個話半信半疑,你這種無惡不作的人怎麼念了三天佛就接引你。這三天時間不長,看三天之後你往不往生。到第三天,他要求寺廟大眾念佛送他往生。大眾當然也歡喜,我們來給你助念。念到一刻鐘,時間不長,瑩珂法師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我看到了,向大眾告假,我先走了。他真往生了,沒生病,真走了。這寫在《淨土聖賢錄》裡,決定不是假的。




文摘恭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六集) 2009/9/17 檔名:12-47-106

談念佛

【念佛消業障】

前清乾隆年間,慈雲灌頂法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裡說,「世間極重的業障、災難,任何方法都無法消除,唯有念佛能消除」。能說出此話的都是過來人,一般人是說不出的。唯有念佛才能消除一切罪障,懂得此理的人太少了。在佛法裡,消除業障、消災免難的方法很多,真的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而念佛是所有法門裡最殊勝的。因為念這句佛號,不但與阿彌陀佛感應,同時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即使是阿鼻地獄的眾生,只要肯相信,肯念這句阿彌陀佛,求願往生,也能立即超生淨土;換言之,阿鼻地獄的眾生,一念之間可以圓成佛道。正因為這個道理,十方諸佛如來無一不讚歎念佛法門,無一不勸人求生極樂世界,這是一切諸佛菩薩共同的願望。所以,念佛才有這麼大的效力,能消除一切重罪業障。

【助人念佛是功德】

一個人能念佛,是一生中最大的福報,也是生生世世最大的福報。若我們障礙一個人念佛,此罪過之重,也是可想而知。反之,勸勉一個人念佛,是無量的功德。在現前大環境裡,災難很多,眾生天天在造作惡業,不知省悟,不知回頭,誰去救他?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但佛菩薩也要有一個形相才能幫助人。所以,真正幫助眾生,要靠大家。你們覺悟、明白了,肯依教奉行,就是諸佛菩薩的化身,就是諸佛菩薩的代理人,必得諸佛菩薩的加持,護法龍天的擁護。你不肯發心,不肯幫助佛菩薩,也就是說不願意做佛菩薩的代理人,那就沒辦法了。眾生要受災難,自己也無法免除,我們跟一切眾生有共業關係。所以,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想幫助自己,一定要幫助別人。

有許多同修聽經多年了,可是事情現前時還是畏首畏尾,有許多顧忌、成見,這就是業障現前。還堅固執著自以為是,破壞大家念佛的機會,障礙大家念佛的機會,或者是把念佛的機會延緩,這都是極重的罪業。

【建念佛堂】

我在各地勸勉同修們念佛,建念佛堂。這不是為了我,我無需要道場。我從學佛那一天起,就明白有道場是包袱、負擔,心不自在。沒有道場,作客自在,作主不自在。道場的建立是此地的人有福,協助發起建立道場的人,是對佛法的貢獻,是對這一方眾生的貢獻,與我毫不相關。可是也有些同修希望用我的名義來號召建立道場,這是好事情;我也樂意將名義借給大家用,但是我不會去負管理的責任。

早年韓瑛居士建立華藏圖書館,是用我的名義來號召,而由她負實際責任,我不管事。台北簡豐文居士發心建道場,我起名為「佛陀教育基金會」,我是掛名,實際業務的推動由他全權負責。今天香港有緣分建道場,我可以將名義借給大家用,但若沒有人負責,我就不贊成;真正有人負責,我會全心全力的幫助。香港地區的人有福,也是華南地區的眾生有福,也是東南亞地區的眾生有福,這是大功德、大福德之事。

【修六和敬】

一個道場要發揮效果,真正利益一切眾生,第一原則是內部必須要修「六和敬」。若內部人不合,各人有各人的意見,那不是菩薩,而是羅剎。這不是在幫助佛法,是在破壞佛法;這不是在幫助一切眾生,是在害一切眾生。表面上是個很虔誠的佛教徒,實際上是魔鬼、羅剎。

世尊當年在世,魔王波旬告訴釋迦牟尼佛,他發願要破壞佛法。佛說:「我的法是正法,沒有人能破壞。」魔王說:「當末法時期,我叫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披著袈裟破壞佛法;做你的信徒,破壞佛法。」釋迦牟尼佛聽到此話,一句話不說,流眼淚。《楞嚴經》云:「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是披著袈裟的魔子魔孫,受了三皈五戒、菩薩戒的信徒,也有魔子魔孫,所以佛法衰微至此。

沒有緣分,道場無法建立,破壞的人很多。哪些人破壞?有意見的,爭權奪利的,不能合作的,就是破壞之人。什麼是真佛弟子?依六和敬修行是真佛弟子。今天有幾個人懂得六和敬真正的意思,雖然我天天在勸導,真正能體會、能懂得的少之又少。

【家裡念佛之殊勝】

香港人居住的環境非常狹小,大多數的家庭,全部面積大約只有十五坪到二十坪。但是無論怎樣困難,佛不能不念。環境太小不能繞佛,就坐著念佛,站著念佛。有些同修的環境比較好,客廳大一點,可以邀請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天天在一起念佛。不要以為自己念這句佛號效果不大,不能產生作用,這種想法就錯了。念佛功效之大小,不在人數多少,在念佛人的真誠心與心量。若念佛人沒有私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念的每聲佛號都能震動虛空法界。這一個人念佛,比一萬個人的念佛場還要殊勝。果真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覺悟心、慈悲心去念,此地的人就有福報,此地有真正菩薩在念佛,為眾生消災免難,為眾生消除罪障。佛弟子要修積功德、福德,坐在家裡念佛就修圓滿了。所以,我提議大家在家裡念佛。

以真誠、清淨、平等、覺悟、慈悲心念佛,就是大布施。一句佛號裡,三種布施都圓滿了。我們用自己的體力、精神、音聲,這是屬於內財布施,內財布施勝過外財布施;外財是金銀財物。我們稱念這句佛號,心裡想佛,口裡念佛,身體禮佛,這是智慧,這是法布施。我們的心願念念迴向法界眾生,祈求三寶加持,為眾生消災免難,這是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都是最殊勝、最上乘的,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不會做。

而你在家裡,三種布施就圓滿了,今生來世你所得到的果報不可思議,無比的殊勝。若有緣分建立道場,集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念佛,要將念佛的道理講解清楚。無論道場大小,功德都是圓滿的。不肯做是不懂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有機會、有緣分修世出世間第一等福報,第一等功德,因無知而錯過了,非常可惜!

【發心】

我們舉辦的念佛會,念佛人個個都很虔誠,我看了很受感動。能有這麼多人虔誠在一起念佛共修,這是香港地區的福報,是此地眾生的福報。我們有願、也有責任全心全力幫助他們,成就他們。希望大家要覺悟,我們共同努力發個大願心,自然就得佛菩薩的感應。道場是佛菩薩為此地苦難眾生而建立的,我們要發心替佛菩薩照顧道場,維護道場,幫助這些念佛人。你能發這個心,能如是去做,就是菩薩。要作菩薩,千萬不要做魔王子孫,來糟蹋佛法、破壞佛法,否則果報都在阿鼻地獄。地獄與極樂世界就在自己一念之間,要能辨別,要能掌握,自求多福,利益眾生,弘揚佛法。

地獄變相圖

有關“地獄變相圖”,起源于唐代畫聖吳道子的首創,有感于當時盛唐的富庶,同時也導致社會人心奢侈而墮落,殺業媱亂的為嚴重,於是發心在長安景雲寺作此壁畫,觀者摩肩接踵,令許多屠戶放下孽刀因而改業不計其數,媱介押客從此消聲匿跡,對教化功德可見一斑,可惜此畫毀于歷代戰火,失傳于人間。

國畫家江逸子,從事繪畫五十餘年,2003年所作的“地獄變相圖”,縱62公分,橫寬50公尺,堪稱當代一大巨作。可謂《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圖說版。


第一殿秦廣王。此殿司掌人間壽夭、吉凶暨陰間受刑罪報。所有罪魂被押解至第一殿秦廣王處,接受審判,依罪刑輕重,發配至各獄受罪消業,如功過相當,免受罪者,可直接轉到第十殿投胎。




第一殿秦廣王所轄的孽鏡臺。孽鏡臺前無好人,狡猾奸詐難遁形。“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一生的罪業,孽鏡臺前原形畢露,狡賴不得。




第一殿秦廣王所轄的自殺罪。百善孝為先,自殺罪最重。自殺是愚癡的,也是很苦的,自殺後的罪報更苦,要受反復自殺的痛苦。




各行各業不能各安其道,造無量業,得無邊罪。人之罪根所由,莫不起于貪瞠癡三毒。今日道德淪喪,皆因不遵聖賢教誨所致。許多人只認識宗教外表,不知宗教真正的精神,就是道德教育,故只重形式而不重實質的結果,是導致芸芸眾生更加迷惘、墮落而已!




第一殿秦廣王所轄的抱柱地獄。今日,邪淫氾濫,此罪報者,生前多喜樂淫欲、邪淫、奸邪、販售黃色書刊、影帶、光碟、或拍攝、著作或收藏、公共展示等等,死後都要墮此獄。身抱火紅銅柱,滿身血肉糊焦,死而復生,生而複死,其苦痛難當。




第二殿楚江王所轄的寒冰地獄。生前操跳豔舞為生、或性喜裸露以誘人者,入“寒冰地獄”受衣無蔽體之凍。




第二殿楚江王所轄的糞屎泥地獄。糞尿泥地獄中,罪魂在難耐惡臭中載浮載沉,嘗盡污穢,苦不堪言。




第四殿五官王所轄的沸湯地獄。生前喜食海鮮,甚至常將活的魚蝦丟到熱滾滾的沸湯上,死後即墮沸湯獄




第四殿五官王所轄的的火輪車崩地獄。車崩地獄中,罪魂飽受車碾碎身之苦,碾成肉泥。




第五殿閻羅王所轄的刀山地獄。破壞正法道場,譭謗聖賢善人,製造假貨、假藥、害人騙財,死後都將墮此地獄。




第六殿卞城王所轄之噬腎鼠咬地獄。貪色好淫、倒亂倫常者,入“割腎鼠咬地獄”,任群鼠嚼根。




第七殿泰山王所轄之狗嚎狼啖地獄。凡滋事生端、為保權位,不忠不義、無心無肺者,墮此地獄。




第八殿都市王所轄之鐵汁地獄。此地獄中,鐵汁灌口,從上而下,霎那間全身燃燒,痛苦哀號,悲鳴盈天,此皆生前造作惡業感召所得,尢其是造作口業。




第九殿平等王所轄之毒蛇地獄。平等王司掌最大的地獄,名曰阿鼻大地獄,又名無間大地獄。此獄受罪之苦更勝於前。其罪為殺父、殺母,複以貪欲、瞠恚、愚癡造作更重惡業,而墮此阿鼻地獄。




第十殿轉輪王所轄之孟婆亭。《玉曆寶鈔》中說:玉皇天尊命孟婆為幽冥之神,凡是投胎轉世者,皆要至孟婆亭飲下忘魂湯,忘記前生之事,再投生去。




受刑終了,鬼王揮柳枝,眾魂投生而去。成千上萬的鬼魂,隨著業海流轉,或為人、或為牛、馬、羊、狗、雞、豬六畜、飛禽走獸、蠕動等,重新進入了無止期的輪回

念不一不生淨土


六道裡的人道,業報第一個因素是什麼?愛欲,就是情欲,這是你得人身第一個因素。你要是沒有這種念頭,你不會到人間來。我們現在得人身遇到佛法,知道佛法殊勝,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永脫輪迴,往生淨土,那你要記住,「念不一不生淨土」。

一是什麼?《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那個一。換句話說,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放下,這念頭一了,這不是一心不亂,而是淨宗講的功夫成片。有這個功夫就保證你得生,生凡聖同居土,雖然地位不高,可以說也是無比殊勝。為什麼?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這個太難得了。釋迦牟尼佛的四土不平等,極樂世界的四土平等,一生一切生。

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他們住實報土。我們要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在凡聖同居土裡面,就能看到他們也都在。「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個上善是講等覺菩薩,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要珍惜,希望這一生當中成就,把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不再分別、執著。如果我們還要分別、執著,那虧吃大了,這個機會不是千載難逢,千載時間太短,過去彭際清居士告訴我們,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天,你遇到要珍惜,這一生決定成就。即使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生也決定成佛。

文摘恭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五集) 2009/9/16 檔名:12-47-105

《淨空法師》宇宙器界概說

資源出處: 佛學十四講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第七講是說宇宙觀裡的森羅萬象—物質環境,內容是介紹三千大千世界。



甲、器界範圍

「直豎」:「一個世界有二十八層天,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這個地方講的一個世界是說一尊佛的教化區域,這一個世界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諸佛的智慧德能雖然是完全相同,可是他度眾生的情形不一樣。譬如兩個老師同樣有學問、有道德,可是他們兩個所教的學生不見得一樣多,不見得是一樣的程度,也許有的學校很大,學生有幾萬人,有的學校學生只有幾十個人,相差很大。

這就說明諸佛教化區大小不一樣。像經裡面所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比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就大得很多,水準也高,娑婆世界跟阿彌陀佛的世界沒法子相比。這是佛在因地與眾生結緣不相同,你自己的學問道德是一樁事情,你與眾生有沒有緣又是一樁事情,是兩樁事情。佛常常勸我們,在初學時要廣結善緣,緣結得多,將來你成佛,你的世界就很大,你度的眾生就很多。這裡頭當然不能有貪心,如果是貪心,我將來成佛成個大佛,我的國土也很大,要度很多眾生,如果有這個心,恐怕佛都成不了。

一個世界有二十八層天也是很普遍的現象,可以說絕大多數的世界都是這樣的。一個世界如此,世界無量無邊,所以說是「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像這樣的大千世界在宇宙之間無量無邊。這是從豎的(上下)方面說。

「環周」:從橫的方面看,「一個大千系為若干世界所集成,如是環周各有無量大千系世界。」這是說明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四周,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無量無邊。而一個大千世界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其實是一個世界,因為一個世界的組成,它有一個小千、中千、大千,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有一些學者讀佛經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以為佛家所講的世界只有三千個,三千個大千世界,這是誤會;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世界。佛經裡面所講世界無量無邊,諸位讀《華嚴經》就曉得了。



乙、娑婆世界組織略說
這一段是舉例,舉我們娑婆世界,這是我們現前居住的世界。「直豎」,從縱的方面來看,可以分為三類:「初」—欲界六天,「中」—色界十八天,「頂」—無色界四天。


「欲界」有六層天。為什麼稱為欲界?「有飲食及男女之欲」,沒有離開五欲六塵;最重要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沒離開,所以稱之為欲界。欲界天人生活跟我們世間人差不多,他的福報大、壽命長,樂多苦少。像忉利天以上,他的苦只有五衰相,只有死墮之苦,除這個之外,確實享樂的時候多。

佛對於六道眾生特別讚歎人道,一切諸佛示現成佛都在人間,沒有在天上成佛的,也沒有在三惡道成佛的。原因在什麼地方?佛在天上說法,天人固然也有去聽的,不多。他們平常享樂慣了,俗話所謂「富貴學道難」,他不願意修行,他天天享樂,縱然聞法也很難認真修行。三惡道太苦,修道也很難;「貧窮修道難」,他飯都沒得吃,哪裡還有時間來學佛?人間是小康之家,說富也不太富有,說窮日子還勉強可以過得去,這個環境最容易學道,苦多樂少,容易開悟。

欲界六層天,最下面是「四王天」。四王天也是佛門的護法神。我們進寺廟的門,第一個接觸到的是天王殿。我們一般人稱四大金剛,其實那是四大天王,就是四王天。往上是「忉利天」,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忉利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三十三,所以也稱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一層天,不是三十三層,是欲界裡面第二層天。為什麼稱為三十三?其實那是三十三個部分合起來的,好像我們中國二十八個省,美國有五十個州,是這個意思。當中也有中央政府的組織—忉利天主,四方好比是諸侯,合起來是三十三個單位,所以稱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平列的,是在一層,欲界的第二層。

再往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是「兜率天」。彌勒菩薩就住在兜率天,他是在欲界第四層天。第四層天是凡聖同居土,因為有凡夫、有聖人,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他是聖人;有內院、有外院,彌勒內院是菩薩道場。可是兜率天人看不到彌勒菩薩,雖然同住在一起,彼此都不相見。好像我們這個地球上人鬼雜居,人見不到鬼,鬼也看不到人。

我們這個世界也有佛菩薩住在這個地方,有緣分的人見得到,沒有緣分的人見不到,所以這個世間也是凡聖同居土。欲界天第四層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色界天四禪天是凡聖同居土。兜率天再上去是「化樂天」,最上面是「他化自在天」。這些名相以及它的狀況,《法苑珠林》與《楞嚴經》說得很詳細,可以做參考。

「色界」有十八層天。「無欲有禪,具身器形」,具是具足,他有身體、有居住的環境(就是器世間)、有形狀;但是沒有飲食男女之欲,沒有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這些念頭。目前在國內外禪宗很盛行,我們自己要好好反省一下,心裡頭還有沒有欲?如果欲念沒有斷,不夠資格參禪。

色界的範圍包括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共十八層天。愈往上面去,定的功夫愈深。初禪是「梵天」,梵是清淨的意思,心已徑得到清淨。二禪是「光音天」。三禪是「淨天」,在六道裡面可以說是極樂的世界,色界裡最快樂的是三禪天。四禪是「福天」,福報最大,是凡聖同居土。初禪、二禪、三禪各有三層,一共是九層天,第四禪本身就有九層天。

四禪九層天,有三層是普通的四禪天。有一層是外道天,叫做「無想天」,修無想定成功,就生在無想天。修定不容易,一定要有人指導,盲修瞎練費了好大的功夫,修成個外道,還是出不了三界,到時候定功失掉,還要墮落,很冤枉!另外有五天叫做「淨居天」,這是聖人所往的。

小乘的三果,還沒有證到阿羅漢,一些權教的菩薩,他們多半在這個地方修行。小乘三果羅漢,把見思煩惱斷盡,他就超越了。超越有兩種:一種是利根的阿羅漢,不必經過四空定,他就超越;還有一種是鈍根的,速度沒那麼快,他要通過四空天,然後才能夠超越。所以淨居天那個區域又叫做「五不還天」,不還就是不回來了,他不會再退回到欲界;從那個地方,他有能力超越三界,超越生死輪迴。

最高的這一層,頂層是「無色界」,有四層天。欲界有六層天,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一共是二十八層。無色界,「已無形相,只有神識」,這個世界裡沒有物質,完全是精神的世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合起來稱為三界。「三界火宅」,這句話是佛在《法華經》上講的。三界火宅,三界不安,三界裡沒有安穩的地方,三界裡面都有苦;欲界有三苦、八苦,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有行苦。明瞭之後才會考慮到,我們要真正的超越三界,離開這個苦惱的處所。

「一個小世界」:這就是一個單位世界,這個單位世界很像現在天文學裡面所說的太陽系。「大洲四、中洲八、小洲數百,上至初禪」,這就是一個小世界,就是一個單位,一個小的組織。佛經裡面講大洲、中洲、小洲,類似我們現在所講的星球,星球有大有小,有大星星、有小星星,這是一個日月所照,以太陽為主,是一個單位世界。

佛在經典裡面講,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個中心,中心稱為須彌山。須彌山到底在哪裡?這是我們沒法子說的。如果說須彌山在我們地球上,問題很大,與佛經上講的不相合;所以須彌山大概不在我們地球上,我們地球是一個單位世界裡面一個洲而已。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宇宙觀。以這個單位世界為單位,「合一千個小世界」,這就是一個星系(星團),這就是一個「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這一個大的星系叫做「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合成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

這種說法很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銀河系一樣,一個銀河系就很像佛所說的一個大千世界。我們曉得銀河系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星系星團,星系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太陽系,我們晚上所看到天空當中的星星都是太陽,因為行星不放光,行星沒有光。我們太陽系裡面的行星,因為距離近,太陽反射的光很強,我們能看到,火星、土星、水星、木星都是相當的亮;但是其他太陽系的行星,我們肉眼沒法子看到。天上的星星都是太陽,每一個太陽必定有許多的行星、衛星環繞著它,所以世界無量無邊。

一個小世界有一個「初禪天」;一個小千世界裡面有一個「二禪天」,有一千個初禪天;中千世界有一個「三禪天」,有一千個二禪天,有一百萬個初禪天;一個大千世界有一個「四禪天」,有一千個三禪天,有一百萬個二禪天,有一百億個初禪天,也就是有一百億個小世界;這個說法是一個概略的說法,不是一個定數。為什麼?世界有大有小。我們今天在太空當中發現的銀河系,確實有很大的,也有很小的,所以它不是一個定數。這合起來稱為「一佛土」,就是一尊佛教化的地區。可見得成了佛,的確是神通廣大。

我們說佛滅度了,佛不住在世間,佛沒住在我們這個地球,到別的星球;其實我們自己也如此。有很多人懷疑我們地球上人口逐年增加,這些靈魂從什麼地方來的?諸位要曉得,是他方世界到這兒來投胎的。我們這個地方的人,死了之後神識也會到別的星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凡是聚在一起都是緣分,如果沒有緣分不會聚集在一起,所以一切法無非都是緣聚緣散;有緣就聚,緣盡就散,緣聚緣散沒有定法。《華嚴經》裡面講,華藏世界比三千大千世界大得多,是集合許許多多三千大千世界所成的,華藏世界是毘盧遮那如來報身佛所居住的國土。

這些說法,尤其是講小千、中千、大千,幾乎跟天文學家發現的完全一樣。裡面最不容易解釋就是單位世界,好像經裡所講的與我們現在觀察有一些出入。可是在此地我們要相信聖言量,這是事實。



丙、萬物歸納六類


  世間諸法無量無邊,說不盡,佛非常善巧把它歸成六大類。這六大類配合我們的六根,眼所見的都叫做「色」,耳能夠聽到的都叫做「聲」,鼻可以聞到的都叫做「香」,舌能夠嘗的都叫做「味」,我們身體能夠感觸的都叫做「觸」,心裡面所想的就是意所知的都叫做「法」;一切萬法可以用這六大類包括。


這六類有好幾種名稱,此地略舉三種。又稱為「六塵」,塵是比喻,「由六根入身染污淨心」:這六樣東西,你要是分別執著它,能夠染污你的清淨心,就好比塵土。我們桌子擦得乾乾淨淨,塵土落在上面就染污。這六樣東西,你要是執著它,就染污清淨心,所以稱為六塵。又稱為「六妄」,因為這六種境界確實是虛妄而不是真實的。



「為凡夫攀緣迷妄之境」:六根所接觸的六種境界,凡夫迷了,以為這六種境界是真的,一意的去追求,所以稱為六妄。這個名詞有警覺的意思,告訴你這六樣東西是虛妄的,虛妄的境界可以隨緣受用,不可以攀緣追求,攀緣追求是過失。又稱為「六賊」,這個名詞的意思就是提醒我們要遠離,要能夠捨棄它。

「以根為媒劫功德法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具足無量功德,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真是全知全能,現在都喪失了。為什麼會喪失?被這六種東西障礙。這六樣東西好比是賊,六根是媒介,透過六根起作用,使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被它障礙住,所以稱它為六賊。如果曉得這六樣東西—六賊對我們有傷害,我們當然遠離,絕對不會執著。

這是把宇宙裡面物質環境作概略的介紹。說到這個地方,我再作一個簡單的結論。前面跟諸位說過四緣生法,心法是四緣生法,色法(器世間)是兩種緣生;一種是親因緣,與有情眾生的親因緣沒有兩樣,都是真如本性變現之物。器世間(器是器用),就是人所依靠生存的環境,也就是物質的世間,這種世間是唯心所變,經上常說「境隨心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明白這個道理,你的智慧就開,不會再迷信。

我們這個身體是我們最接近的一個境界,身體也是隨著心在轉變,而這種轉變可以明顯的觀察出來;心裡高興時面孔笑咪咪的,心裡不高興面孔很難看,馬上就轉變,時時刻刻從表情就能看到你的心。再深一層講,身體的健康或者你的壽命,都隨著你的心變化。心健康,身體一定健康;心健康,身不會有病。為什麼?身是隨心轉的。有病,你自己有堅強的信心,病很容易治,很快就恢復。如果有點小病,自己就著急,不得了,我得大病,非死不可,什麼高明的醫生也治不好你。為什麼?心要是死了,身也不會長久。

台中 李 老師給我們講一個故事:清朝時代的一個名醫。曾經有一個病例。有一個病人長了一個毒瘤,長的部位沒有辦法用藥,而且非常嚴重。他告訴這個病人:你這個病沒關係,不會要命的,用不著吃藥。他指出另外一個部位告訴他:你要小心這個地方,如果這個地方有病,就要送命。他回家去,那裡不注意,現在注意這個地方,沒多久,說要注意的地方問題出來,他害怕,又去找醫生。醫生說:好!現在有辦法了,原來你害病的部位藥力達不到,那是要命的,現在是你自己用精神的力量換了一個部位,這個部位好用藥、好動手術;馬上就給他治好。可見精神力量非常大,能夠改造生理。

我過去有個同參,出家的一個法師,他從小出家。大陸撤退時被抓去當兵,在金門當了幾年兵,想要退役出家。退不下來,怎麼辦?裝病。天天裝心臟病,假裝了三年,真的得了心臟病,到現在也沒有辦法治好。本來沒有病,天天裝,變成了真的。觀想力量之大,確實能夠改造自己。

  身可改造,環境也不例外。環境就是風水,你心清淨,有智慧,風水不好的地方,你到那裡去住,慢慢的風水就會變好。境隨心轉!所以佛教導我們修心,沒教我們去算命,沒教我們去找好風水;佛不許弟子看相、算命、看風水。只要身心清淨,什麼境界都隨心轉變,這多自在!所以最好的風水是在最清淨善良慈悲的心地,心地才是好風水。佛法常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最好的風水。

前七講,介紹一般的佛學常識,也是說明六道一切眾生實際的狀況。六道裡面有情的眾生統統有苦,不自在,所謂是不自由、不平等,所受的都是苦,好比是一種病態的狀況之下。我們要是發現有病,一定很快的去找醫生,診斷如何恢復健康。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是大病,為什麼不警覺?佛為我們說破,指示給我們看清楚:第一、我們要覺悟,知道三界六道輪迴之可畏。第二、要發心,就是要發願,一定要離開輪迴,離苦得樂!

不出輪迴,就沒有離苦;出了輪迴,才算是離苦。特別是三惡道之苦,如果不出輪迴,三惡道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第三、要明瞭超越的方法,才能真正離苦得樂。如果真正發心求對治的方法,幫助我們出離三界六道,唯有找佛陀才有辦法。宗教不能解決,宗教只能使你生天,天還是在六道輪迴之內,沒有出離六道;學術也沒有法子。如果學術、宗教能夠解決得了,佛不會出現在世間。